
尽管成功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功”,无论是学业上的,家庭上的,事业上的,还是实现自我价值,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

然而1000个人的心中,就有1000条不同的“成功经验”。
有人说勤能补拙,勤奋最重要。
有人说学会独立思考,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也有人说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吧,要敢想敢拼……成功学的鸡汤,太多太多。
作为父母,我们想知道有没有一些通用的、靠谱的“成功修炼法则”,能让我们帮助孩子迈出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还真有!!!
75年前,英国的研究人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长期随访研究,被称为“英国出生队列研究”。
科学家们收集到的数据,获得了很多成功,发表了超过6000篇论文和书籍。但是其中有一项发现,揭露了如何从父母及社会的角度,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先说结论,科学家们的最直接的建议是:让孩子选个家道殷实的好人家投胎?。虽然是玩笑话,但研究人员同时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很大。它们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但却具有真正强大的影响力。一项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合作的研究,发现了家庭语言环境与儿童认知发展、识字、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能力提高之间的联系。
该研究发现,成人对孩子说的词汇量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或口语表达能力没有太大关联。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儿童与成人之间“轮流对话”的次数。研究人员指出,“轮流对话”非常关键——我们不仅要对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和他们交谈。你说话之后,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多等一等,等他们消化你的信息,再给你反馈。但是也不要一直叨叨叨,一直说,如果孩子没有理解到你的话,那就跟白噪音无异。
和孩子交谈,我们可以重复或者拓展他们的语句,比如孩子说“鱼”,妈妈说,“对~好多小鱼在游啊游。”
和大一点的孩子对话时,我们可以提问“是谁啊?”“在做什么呢?”“这是什么?”“他们在哪呀?”“你觉得该怎么办呢?”等问题。
比如,当孩子想要买东西但你不想买时,可以请他说出至少三个买的理由。
还可以经常跟孩子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Edward Tronick在1987年做了一个实验,观察小婴儿对妈妈从亲密互动模式,转变到“静止脸”模式时有什么反应。
结果发现,当妈妈不再逗宝宝玩,甚至对宝宝的举动不做出任何反应,变成了无比冷漠的“静止脸”时,在短短几分钟内,宝宝就会情绪崩溃地大哭。父母如果长期对孩子不耐烦和冷漠,孩子可能会和你,以及你的期望走得越来越远。养育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碎的成年人容易多了。研究调查和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
家长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表达你对ta未来的期望,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别人的期待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的现象;往往受到的期待越高,表现越好。那些期望孩子能考上大学的父母总会想法设法的让孩子实现这一目标。不过这种期盼一定在建立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之上的,期盼与暗示只能是孩子内驱力的补充,它起到的效果更像是“锦上添花”,或是“画龙点睛”。我们深知早期数学和识字技能对学龄前孩子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识字和数学技能对孩子的未来也有深远的影响。
加州大学一项涉及近17000名儿童的研究发现,有三项能力可以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功:早期阅读、早期数学和注意力技能,其中早期数学技能的预测能力最强。另一项研究表明(Dugdale & Clark,2008),识字能力差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还会对成年后的工作选择、经济和健康状况造成影响,减少未来的生活机会。数学启蒙从孩子两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了,然而这里说的启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生活中的游戏,“体验式”的学习。关于识字,在孩子上学前,我们能够为他们打下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并不是具体会认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术,而是给予他们丰富地对事物的理解和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理解和经验,便是通过每天的玩耍,以及我们的不断和孩子对话来实现的。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基于游戏的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孩子发展符号、口语和文字能力,这也正是阅读所需要的重要技能。经常带孩子出门和旅游,不仅是给孩子创造美好的回忆,开拓眼界,还可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原因是,经常外出和旅行的孩子可能拥有更高的独立性、自尊心和适应性。和不常出门的孩子相比,他们性格更外向,更善于表达自我。
一项针对1500名美国老师的调查发现,74% 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旅行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 (56%) 还认为旅行的积极影响会延展到学业和职业方面。长时间睡眠时间不规律的孩子,因为自然身体节奏的中断,会出现一种类似“时差”的身体状态,更可能行为不端,比如不吃早餐,不爱看书,看电视的时间更长、多动、有情绪问题。
但这不是不可逆转的,三到五岁睡眠不规律的孩子,在睡眠时间转变得更规律时,在七岁前就能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更好。研究指出,三岁的孩子拥有最不规律的睡觉时间,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在不同的时间点睡觉。但到七岁时,一半以上的儿童的作息都会变得规律,会在晚上7点半~8点半之间上床睡觉。“睡渣”变“天使”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睡眠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宝宝出生后通常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形成既定的昼夜作息。而且每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每个宝宝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睡眠习惯和睡眠规律,除了一些特定的技巧,“天使”宝宝的养成还有赖于妈妈的长期观察。
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对31个国家的超过十六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在童年时期,家里能接触到的书越多,他们成年后在三大领域的专业度越高:文学、数学和科技领域。
多少书算多呢?在那个研究里,80本是平均水平,随着职业的“专业度”提高,书本的数量上升到350本。

而在英国的一个对超过5代人的长期随访研究也发现,孩子在10岁前,单纯为获得快乐而读书,更容易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
不仅是语文(英语)方面,还包括数学成绩也更好,并且这种“为快乐读书”带来的成绩优势,将持续孩子的整个求学生涯。

和你的孩子一起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