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爱迪生
普希金曾经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也因此,不少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琢磨着,怎么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对孩子形成更深远的影响。
但也有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一不小心就走了弯路。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家长在带领孩子阅读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呢?
面对这些错误,我们又应该怎样改正?
误区1
让还没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自主阅读
亲子阅读是件麻烦事,想象中的场景很美好,但要坚持就需要极大的耐心。
大部分家长对于亲子阅读都是“阅读好啊,我陪你读!”到“妈妈陪你读几页,剩下的你自己读。”再到“今天就不读了,你今天自己看吧!”。
但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它会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让孩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阅读的程度,必须要度过一个相对长期的“共同阅读”的时期。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例外。
正确的做法是:在持续、稳定地跟孩子在固定时间地点亲子共读,让孩子逐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让孩子自主阅读的美好憧憬,就放在陪伴他们阅读一段时间之后吧。
误区2
强迫孩子阅读他不想看的书
名著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好书,也因此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想要让孩子接收这部分知识,变成一个“小渊博家”。
但是,我们是不是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
因为这本书是名著,就强行要求孩子读不喜欢的图书;
一心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来,剥夺孩子的自主选书权;
没有对孩子做足够的引导就让他读看不懂的权威书籍……
这些都是在亲子阅读中非常不可取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讨厌阅读。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在孩子有自主选择能力后,为其挑选孩子感兴趣的、更适合的读物。
如果有些孩子不愿意读的好书,家长可以适时引导,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误区3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期望能马上有正反馈和收获,这是人之常情。
因此,很多父母在孩子读完书之后,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背诵书中书籍里的内容,回忆书里的精彩片段。
或者,在复习的时候,家长会要求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如果说得不够深刻,家长可能还会不满意。
这样其实就把原本轻松的阅读变成了考试,孩子的探索欲和兴趣都被家长的提问问没了。
家长的迫切能够理解,但我们都知道,一件长期有益的事,必然不可能有太多即时收获。阅读亦然。
而且阅读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背书、回忆、表达……这些方法用在读书上并不算坏,如果太过功利,只会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抵触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读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就把脚步放慢一点,不要把阅读变成了考核。
给孩子更完整的读书意境和独立的想象空间。让孩子坚持阅读,然后静待花开,阅读自然会变成惊喜,某一天在孩子身上浮现。
多多伴读最新功能上线啦~在分级书单的书籍详情页中,可以试听书籍的内容导读哦!
快给孩子试听一下书籍,看看他对哪本书感兴趣吧↓
你可能还想了解:
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下,国家一直鼓励孩子发展的能力,竟然是……
现在开始带领孩子看书吧!
友情链接:
阅读家园